9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輕工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推動輕工業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中發揮更大作用。
其中在“強化穩企助企”方面,《工作方案》提到:
-
借助國家產融合作平臺等支持輕工重點產業鏈企業發展。鼓勵金融機構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模式,支持輕工企業發展。
-
在家電、酒、乳制品等領域培育若干世界一流企業,在電池、生物制造、高性能塑料、特種紙等領域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
依托各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機構和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網,實施“一起益企”中小企業服務行動,面向輕工中小企業強化政策宣講、供需對接、數字賦能、品牌提升等服務。
全文
輕工業穩增長工作方案
(2025—2026年)
一、指導思想
二、主要目標
三、工作舉措
加強質量保障。開展重點消費品質量提升行動,強化強制性國家標準“紅底線”作用,推動電動自行車強制性國家標準平穩有序過渡,完成玩具、兒童手表、智能鎖具、家用燃氣灶具等10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加強質量品牌、綠色低碳、數字化轉型等方面標準供給,每年完成300項行業標準制修訂,優化提升輕工標準體系。建立老年用品、智能家居產業標準體系,引導產業規范健康發展。組織開展品質育兒與產品質量安全行動,普及哺育、出行、玩耍、教育類嬰童用品。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為重點,加快家電、縫制機械、照明電器、電動自行車等領域先進產品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帶動產品、服務、裝備“走出去”。加快適用國際標準轉化,提升國際國內標準一致化水平,推動認證結果國際互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在智能家居等重點領域提出一批國際標準提案。嚴格企業產品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規范產品標識,便于消費者查詢。實施制造業卓越質量工程,支持輕工領域企業持續提升質量管理能力,支持舉辦質量管理創新活動,征集遴選行業優秀質量管理案例,促進提升行業質量競爭力。
加力品牌培育。組織開展家電、家具、化妝品、鞋靴、箱包、運動器材、老年用品、嬰童用品、制筆等領域品牌培育工作,擇優納入中國消費名品方陣。加強建設成效宣傳和展播,支持有關品牌參加國內國際重要展覽展示活動,支持“名品下鄉”“方陣出海”。編制升級和創新消費品指南,強化高端產品和品牌培育,舉辦升級創新產品成果發布會,利用媒體矩陣拓展傳播途徑和銷售渠道。
(二)助力擴大消費
促進擴大傳統消費。落實好現有家電、家裝廚衛、電動自行車等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大綠色低碳、智能健康、適老宜小產品研發推廣,充分發揮政策資金撬動作用,推動高質量耐用消費品進入千家萬戶。加強高能效、智能化、嵌入式、套系化家電產品供給,推廣全屋定制、局部翻新、適老化改造等換新模式,帶動家電家居消費。分批公告符合電動自行車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提升產品本質安全水平。深入開展“購在中國”系列活動。
培育新消費增長點。圍繞健康、養老、育幼、家居、文旅等消費熱點打造新增長引擎。增加智能家電、智能機器人、功能家具、智能安防、多場景照明系統、智能影音娛樂、康復輔助器具等產品供給。研究制定智能家居互聯互通國家標準,開展智能家居大規模推廣應用行動。重點開發應用養老服務機器人、多功能護理床、健康護理用品等急需產品。持續發布老年用品產品推廣目錄,適時評估并動態調整,利用適老化改造支持政策等加大優質產品推廣力度。發展健康與營養類嬰童食品、多功能與便攜性戶外產品、益智類玩具與教育產品等品類,助力兒童健康成長。推進運動食品、老年食品、健康食品、即食食品等功能性產品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研發一批運動員競技、訓練、測試、康復急需的裝備器材,發布優秀冰雪裝備器材產品目錄,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冰雪運動裝備器材特色產業園區,滿足冰雪競技與旅游需要。
加快新業態新模式推廣應用。拓展人工智能在輕工領域應用,重點推進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產品設計和生產制造,打通消費和生產環節,實現小單快反和個性化定制。在家電、運動器材等領域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研發一批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產品,培育工業垂類大模型產品,形成一批高質量工業數據集和標桿應用案例。在電池、日化、生物制造等領域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中試平臺,加速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鼓勵在旅游體驗基地及特色村鎮街區打造工藝美術創意基地,創新文化消費場景。培育一批智能家居、適老化產品體驗中心,拓展多場景體驗和增值服務。
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組織舉辦“三品”全國行活動,通過專場促銷、專業巡展等方式促進供需精準對接,推廣輕工優質優價、質優價廉產品。用好“網上年貨節”“雙品網購節”“吃貨節”等擴消費活動平臺,聯動線上線下激發消費潛力。支持家電、家具、五金制品、皮革、玩具和嬰童用品、塑料制品、自行車、縫制機械、工藝美術、樂器、食品等重點領域以市場化方式舉辦展會,搭建供需對接交流平臺,開展新品首發、首展、首秀活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對接。穩步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工作,舉辦“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促進內外貿渠道、品牌、標準有效對接。
(三)保持國際競爭優勢
優化貿易結構。支持家電、家具、皮革、照明、酒類等行業龍頭企業加速品牌全球化建設,開拓海外營銷渠道,打造更多國際化品牌。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在電動自行車、五金制品、家具等行業加強與東南亞、非洲、西亞及中東等地貿易投資合作。鼓勵工藝美術、陶瓷、茶、白酒、黃酒等骨干企業海外創牌,帶動中國歷史經典產業“走出去”。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出口市場秩序,堅決遏制非理性價格競爭,鼓勵出口企業在技術、質量、品牌和服務方面開展良性競爭,積極應對外貿風險,防止“內卷外化”。
發展外貿新模式。積極支持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優化商品品類,增加商品附加值,大力開展海外營銷推廣。大力支持跨境電商賦能產業發展,鼓勵企業培育品牌,幫助更多企業通過跨境電商參與國際貿易。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優化承保和理賠服務,更好滿足輕工企業匯率避險需求,助力輕工企業拓展海外市場。
強化公共服務。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打造出海綜合服務港、建設海外綜合服務站,為企業提供政策法規、市場信息、法律咨詢、知識產權等服務,引導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合理布局,制定差異化策略,形成多方共贏的投資模式。持續開展國際貿易規則和形勢研究,借助政府各雙邊多邊合作平臺以及行業組織等渠道加強與相關貿易伙伴對接,助力輕工企業更好適應出口目的地市場環境。做好出口商品原產地證書簽證工作,助力輕工企業在優惠貿易協定伙伴方享受關稅減讓。加強貿易風險研判,指導企業、行業做好應對預案。
(四)優化產業生態
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在家電、電池、家具等領域培育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生態主導型領軍企業,樹立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的先進典范。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產業鏈協作平臺,強化與中小企業在協同制造、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實現融通發展。面向未來重大消費需求,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生物制造等領域推動建立跨行業、跨學科交流機制,提升產業鏈協同創新效率。實施重點產業鏈質量強鏈,發揮基礎設施對產業建圈強鏈的支持作用。
推動產業合理布局。從傳統經典、先進制造、專精特新等角度分批打造輕工業特色產區,加強分類培育和管理。支持智能家電、泛家居等重點產業集群向世界級集群邁進。加快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鼓勵并支持舉辦綠色家居、生物制造、食品、皮革等領域產業轉移對接活動,帶動企業向中西部地區梯次轉移。激發東北地區企業活力,鞏固提升傳統優勢輕工產業。在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輕工產業。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及相關行業規范條件,引導企業主動退出技術落后、附加值低、安全隱患大的低效產能,提升符合市場需求及產業發展方向的高端產能。
強化穩企助企。借助國家產融合作平臺等支持輕工重點產業鏈企業發展。鼓勵金融機構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模式,支持輕工企業發展。在家電、酒、乳制品等領域培育若干世界一流企業,在電池、生物制造、高性能塑料、特種紙等領域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支持行業組織開展百強企業培育。依托各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機構和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網,實施“一起益企”中小企業服務行動,面向輕工中小企業強化政策宣講、供需對接、數字賦能、品牌提升等服務。
(五)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
推動數字化轉型。落實好《輕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錨定2027年階段性目標,聚焦家電、家具、制鞋、日用化學品等重點行業推廣智能排產、智能配方設計等“小快輕準”適配方案。健全數字化轉型服務體系,結合數字化轉型場景圖譜分行業打造服務商資源池。梯度培育一批智能工廠,召開數字化轉型現場經驗交流會,宣傳推廣優秀成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組織開展面向輕工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診斷服務,支持“智改數轉網聯”項目實施。
促進綠色化發展。建立涵蓋產品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多維度的嚴格綠色標準體系,強化企業綠色生產責任,支持建設一批輕工行業綠色工廠,打造高質量、高水平的示范標桿。聚焦皮革、造紙等重點行業,推動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技術研究,推廣綠色低碳技術與先進工藝設備,加大低污染可回收原輔材料替代力度。引導企業在生物基材料、可降解材料、水溶性薄膜、水性油墨、水基型清洗劑等方面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生物基降解材料制品。積極參加國際公約談判,推動塑料包裝、紙包裝等產品綠色循環發展。引導輕工重點行業完善產品碳足跡和能效等標準,強化全生命周期綠色設計與智能產品研發,提升綠色產品供給能力,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
四、保障措施
文章來源于廣東省創新合規實驗室
